完美体育蒙古牧民称走马为“蛟若”,最好的走马是“蛟若聂蛟若”——走马中的走马。他们形容好走马走起来“像流水一样”,这一种步态寓意着马和马倌的智慧。水跟火是蒙古牧民心中的圣物,他们至今恪守着成吉思汗规定的戒律:不许往河水里扔脏东西,不许在河水里洗衣服与撒尿。河是母亲,河水就是母亲的身体。牧民们告诉我,每一座火里都住着一位火神,他们虔诚的神情表示这是不可怀疑的,“火神是一位女性神灵”。
草原的星星漫无边际,根本不按星座排列,好像什么人把桶里的星星碰撒就不管了。星星从坚硬的夜色里钻出来,看大地发生过什么事情。但它什么也看不到,漆黑的夜色里,草在安眠,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静悄悄地流淌。星星更看不到草原上的小树。小树若要长大让星星看得见,要过许多年。
今年6月,我们清晨从湖南长沙乘机,途中转机、候机,赶到赤峰时,已是晚上9时。虽然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内蒙古依然是一个遥远的地方。
原野老师(来前我们就知道,熟人圈都这样称呼鲍尔吉·原野)候在酒店大堂,脸上漾着温蔼的笑容。为了给我们采访作“向导”,他特地从辽宁回到了故乡。
在路上,我们温习着鲍尔吉·原野的文字——那些以细腻、温暖、深情的笔触,描摹着大草原的美与善,并赋予大自然的一切以生命和灵魂的文字。同为蒙古族著名作家的席慕蓉形容他是“草原上游走的银匠”,“以缓慢却深沉的錾刻动作,刻画出了游牧民族永恒的真相”。
此后数日,原野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令我们深受感动。我们感受到了这位蒙古族汉子的纯朴、率真、爽朗,感受到了他对故乡深挚的热爱。循着他的文字,我们穿行在大草原上,领略她的辽阔与深邃,探访草原各民族闪光的新生活。
“把闹铃设到4时20分,最迟5时出发!否则我们就会错过草原最好的景色。”
遵循原野老师的“指令”,一连几天,我们成了早醒的夜莺。也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赛罕汗乌拉山上怒飞的云雾、澎湃的风涛、喷薄而出的红日,看到了早晨5时阳光下草原的壮美。
刚升起的旭日,把草原照得宁静而澄明,远方铁灰色的山影连绵起伏,使一望无垠的草地更显深邃。
我们赶巧碰上了一场草原牧民壮阔的“远征”。每年6月中旬,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的牧民们就会赶着自家的牛、羊、马,从家附近的冬营地前往草原深处的夏营地,直至9月或10月归来。这就是草原上的一件年度盛事——“转场”。
蓝天白云下,绵延起伏的草原上,一队队畜群在牧人的驱使下,争先恐后往前赶,一拨接一拨,似乎永无穷尽。站在高处俯瞰,接连不断行进着的牛群、羊群、马群和牧人好似绿地上的河流,像是从历史的深处流淌而来,浩荡地奔向远方的未来。
2022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我国首个入选的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首个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
它的核心区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旗与区县同级,苏木与乡镇同级),总面积达500万亩。在核心区,每年3月1日至6月15日实行季节性休牧。放牧期间,天然草原牧草产量与放牧饲养牲畜数量保持动态平衡,以实现草畜平衡。
今年,参与游牧迁徙的牧民有1200余户,牲畜12.8万头(只、匹)。他们从冬营地定居点分期分批出发,沿着海哈尔河、苏金河、达拉尔河及其支流,奔赴乌兰哈达、雅图特等6个夏营地。近的营地距离几十公里,两三天即可到达;远的上百公里,要走上5天。
牧民骑着马或摩托车,手持长鞭赶着自家的牛羊前进。草原上,时晴时雨。迁徙路上唯一能遮风挡雨的,是用来运输的车辆。从前牧民们用来运输家当的勒勒车,已升级为皮卡车、小货车、小轿车。
19岁的蒙古族女孩海日罕今年从赤峰蒙古族中学高中毕业,欢欢喜喜地和爸爸、妈妈、姐姐、姐夫赶着家里的40多头牛去夏营地。
这是她每年的期盼。“我很喜欢在牧区生活。这里很开阔,比城市安静很多,人自由自在的。”海日罕告诉我们,到达他们嘎查(嘎查与村同级)所属的夏营地最快要两天一夜。夜里无雨,她与家人便睡在草地上,下雨就宿在车里。这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海日罕一家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少年人如果投身大自然,栉风沐雨,他的生命会像野草一样蓬勃,像树一样顽强,心灵像马一样自由。”
6月14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牧民骑马赶着牛群往夏营地迁徙。
“逐水草而居”,只是草原上部分地区牧民季节性的日子,大部分草原上的人们早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在赤峰市广阔的草原深处,散落着无数宁静的村庄。这些村落都是清一色崭新的房子,或红瓦白墙,或青瓦粉墙,或其他的颜色搭配,在绿茵茵的草地上闪着明丽的光泽。
走!去鲍尔吉·原野《流水似的走马》开篇之作《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中的“索布日嘎”(实际地名为索博日嘎),看看这些漂亮房子里主人们的日常。
赤峰市巴林右旗,是鲍尔吉·原野母亲的故乡。“以前从赤峰市区到巴林右旗需要一天,现在开车只需要1个半小时。”
6月13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赛罕汗乌拉山脚下的包木绍绕嘎查全景。
索博日嘎镇在巴林右旗北部。那些曾经灰尘漫天的土路早已变为平整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村民的家门口。路的两侧,有广袤的草原、浓绿的树、可爱的牛羊,还有一栋栋现代化民居、酒店和商铺,带塑胶跑道、篮球场和足球场的镇中心小学。
畜牧业是小镇的主导产业。“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牛羊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索博日嘎镇党委书记李树军说,借助巴林右旗与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草产业的东风,拥有12万亩草场的索博日嘎成为其中一个项目基地。
在包木绍绕嘎查,2000多亩草场被交给草产业转型发展示范户巴林右旗木仁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全托式生产。百姓们当起了“甩手掌柜”,每亩地只需要出800元托管费,秋天时就可以获得价值1800元的饲草。
辉腾高勒村党总支书记李小军5年前种下的17亩赤芍,今年以每亩30500元的价格被亳州客商收购。去年和今年产的150公斤赤芍角,每亩也有3000元收入。今年,他每亩年均纯收入达到了5800元,比以前种植玉米或青贮玉米高了4倍多。
自2012年至今,索博日嘎镇的中药材种植从几十亩扩展到了4100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变化可大了!”说起近年来村庄的巨变,包木绍绕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委员会主任苏和巴特尔眼睛一下就亮了。
以前大家住的都是土房子,不过四五十平方米,现在都是漂亮整洁的砖房,至少100平方米。家家都有锅炉,冬天家里热乎乎的,不再靠着烧牛粪给土炕供暖。
过去村里一口井,户户挑水喝,现在变成了每家一口井。政府出钱,免费打到36米深,绝大多数人家自个儿不花钱就喝上了干净的地下水。
生产全部机械化。从前的夏天,喂牛喂羊都是人工拌草。四五个人4点多起床,直到中午才能喂完200头牛。现在,一个人,一小时,搞定!
嘎查的3600亩耕地都是旱地,政府打井、拉电、修管道,建起了高标准农田,统一种地、收粮、出售。
2021年,嘎查出租设备等,开始有了集体收入。2023年帮每位村民补贴一半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今年则全额补贴。
别看琥硕芒哈嘎查常住人口只有800多人,这里可有赤峰市唯一一支村级乌兰牧骑。除了歌手、乐手、舞者,嘎查里还有诗人、雕刻艺人。31岁的益德日扎那家里有好多栩栩如生的木雕牛、羊、骆驼和木雕画,都是出自他之手。他的母亲哈斯通拉嘎用蒙语写了1000多首诗,多次获得过自治区、旗级文学奖。
6月16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朝鲁吐镇乌恩奶制品加工厂,工作人员正在包装奶豆腐。
在各个村庄走访,我们总遇到许多年轻的面孔。这些青春的身影,使我们觉得,美丽的大草原愈加生机勃勃。
宇宙地镇很黑村,因为独特的名字,这个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山沟沟里的村子突然火了,成了全国闻名的网红村。年轻人纷纷来打卡,村里顺势发展起了旅游。
2016年之前,村里还没有民宿。这一年,4个30岁左右、读了大学、在外工作过的年轻人回村考察了一番,决定办餐饮、开民宿。
“我们村距离5A级景区阿斯哈图石林景区才70公里,在去景区的必经之路上,可以发展餐饮和住宿等配套服务。”现年38岁的塔拉是4个年轻人中的领头人,他在北京做过食品加工厂的销售,回村前曾在旗里的热水塘温泉园区开过五六年宾馆。
现在,塔拉和朋友们在村里主要做两件事:种植玉米、饲草和甜菜,办餐饮和民宿。
种植业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约8000亩地,30多个村民参与种植,每人每年收入5万多元。村民还可兼顾自家原本的养牛、养羊、种地等事务,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
餐饮和民宿也提供了8个就业岗位,厨师、保洁员、服务员,根据岗位的不同,每个人每个月有4500元至8000元工资。
在年轻人创新创业思维带动下,村里启动了跑马场、餐饮等业务。骑马场的马来自村民,由村里统一运营、规范管理,一个暑假就有两三万游客。去年暑假,一个村民花1.5万元买了一匹马,7天就收回成本。
6月13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赛罕汗乌拉山脚下的包木绍绕嘎查,木仁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耕播种机在作业。
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的牧家乐“绿色心态牧家园”生意兴隆。2011年,29岁的本村青年胡格吉乐从北京辞职回到村里,3年后办起了村里第一家牧家乐。在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下,胡格吉乐的牧家乐规模逐步扩大,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他的牧家乐提供奶豆腐的苏日塔拉图,年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了近5万元。现在,村里有了四五家牧家乐。
羊群从草坡上慢悠悠地走下来,像毛茸茸的瀑布。清澈的湖水,是草原上的明眸。
克什克腾旗的巴彦查干苏木哈登宝力格嘎查,风景美丽。巴彦查干苏木有二三十家牧家乐,规模最大的金秋牧家乐在哈登宝力格嘎查,管理牧家乐的经理苏蕾才28岁。
50个蒙古包一字排开,十分壮观。蒙古包里有104个床位,作为餐厅的蒙古包可以同时容纳165人就餐。牧家乐今年新增了非遗体验区,有射箭、做奶豆腐、搭建蒙古包等22个体验项目。工作人员主要从本地雇佣,牛羊肉和蔬菜从本地购买,越野车体验项目的车和驾驶员也来自本地50多户牧家。
金秋牧家乐的营业期是6月20日至8月下旬。别看才短短两个月,村民们仅越野车的租金和驾驶员工资收入就有32万余元。此外,还有五六十只羊卖给了牧家乐,加工费另算。
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新活力,巴彦查干苏木党委书记德力格尔有系统规划。2023年,他引导苏木成立了旅业协会,上线了“游牧宝”旅游服务小程序。旅游协会规范化管理,苏木有什么文旅资源,牧家乐的位置、特色,在“游牧宝”上一目了然。
德力格尔还想打破内蒙古草原暑期过后进入旅游淡季的常规,开发冬季旅游项目,比如越野、摄影。
他相信,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找准传统草原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古老的草原一定会越来越青春。
鲍尔吉·原野是我从小就十分喜爱的一位作家。鲍尔吉是蒙古族诸部落中黄金家族的名号,原野则是他的名。我为自己民族有一位这样的作家而骄傲。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国原创文学部的一名编辑。当时,部门筹划推出“大风名家散文系列”。我想,一定要找到鲍尔吉·原野。原野老师了解之后,决定把散文集《像神一样生活》放到系列中。这本书上市之后卖断了货,收获了不少好评。
后来,我们策划了《流水似的走马》一书。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到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我很清楚原野老师的采写工作有多么辛苦。有些偏僻的牧业区根本不通汽车,如果能搭个牧民的顺风车就是再幸运不过的了,这个“车”可能是三轮车也有可能是牛车。没有住宿的地方时,在牧民家里凑合也是常有的事……原野老师却不以为意,而是兴奋地对我说:“我现在处于创作的亢奋中,我见到了许多有爱的人,有猎人、驯马师、牧羊人、银匠、接生婆……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让我欢喜不已……”
我最激动的时刻是看他的书稿。《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火的弟弟》《流水似的走马》《我认识的猎人日薄西山》……散文大家气派这类赞叹不再多说,我只觉得耳边轰轰作响,忍不住热泪盈眶。我终于理解了之前席慕蓉老师讲的恨不得给大街上每个人都推荐的深切感受。
原野老师也会给我讲一些作品外的故事。比如在写完《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之后,他讲了吉布吐村和索布日嘎的牧民为他专门举行篝火晚会和赛马比赛的事。
这让他深受感动和震撼,后来也写进了他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领奖词。“一个民族要管好自己的吃、自己的穿、自己的马和牛羊,还要找到自己文化的传承人。它不管这个人长相好看不好看,它需要这个人诚实和爱的心灵记录,同时会用你想不到的方式褒奖你,比如赛马,比如让你痛哭流涕……”
在稿件创作快要收尾的阶段,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陷入了困境。除了符号化、表面化的蒙古图像外,什么样的设计才能体现书中的草原灵魂?一筹莫展之际,原野老师的父亲、已90岁高龄的蒙古族翻译家那顺德力格尔老先生为此贡献了点睛之笔:为书名和辑名题写了蒙古文书法。
那顺德力格尔先生写“胡四台”和“父母亲”时,原野老师觉得蒙古文似乎比汉文内容多,便问父亲。那顺德力格尔先生解释,是“祖上(复数)住过来的故乡胡四台”和“亲爱(可爱)的父母亲”。在他的潜意识里,人不该直呼故乡的名字,就像不该直呼爹妈的名字一样,要说明这个地方跟自己的关系。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流水似的走马》榜上有名。与原野老师通电话后,我心中忽然冒出这样一个声音:“让更多的人知道当下草原上还有一群人和生灵是这样活着的,并把他们与天地相通的大爱传递给世人,也是长生天授予我的使命。长生天保佑所有诚实和善良的人。”
(作者为副编审,《芙蓉》杂志社活动策划执行部部长,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责任编辑)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就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模范自治区”。70多年来,她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此次在赤峰、通辽采访,行程虽不长,但我们对此感受深刻并深深为之感动。
赤峰、通辽的多数村庄,都是以蒙汉为主的各民族融合杂居村,在村里采访时问起各族人之间相处的情况,总听到村干部和村民异口同声回答:我们这里各族一家亲,不分彼此,没有隔阂。
从旗到苏木,我们看到的也是汉族干部、蒙古族干部和其他民族干部相处融洽的氛围。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能在汉语和蒙语之间自如切换。
巴林右旗大板第一中学是一所以原民族语言授课的普通高中。在索博日嘎镇采访时,我们听这所学校的校长刘晓波(汉族)非常自豪地说起他的学生们。他说,蒙古族家庭的孩子除了普遍体育优长外,还有许多特别优秀的品质:质朴、真诚无伪、孝顺、懂礼、守纪律……所以他们的学校人才辈出。
入夜,华灯璀璨,赤峰市政府门前恢宏的玉龙广场歌舞喧阗,成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竞相绽放的舞台:汉族的大鼓、高跷,蒙古族的呼麦、马头琴和蒙古舞,还有满族秧歌、朝鲜族长鼓舞,把我们看得如痴如醉,心潮澎湃。
内蒙古很大,内蒙古有大美。这美,不光在雄阔壮美的风光,旖旎多姿的文化,更在各民族相亲相爱、水融的人间真情。
要领略这里的大美,你可以作深度游的旅人,也可以作“卧游”的读者——鲍尔吉·原野等作家的作品,对这片大草原上人类与自然的灵魂、精神,作了细腻深挚的描写。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常年法律顾问:湖南(人和人)永州律师事务所咨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湘ICP备14019368号-1湘公网安备案证书第164号
蒙古牧民称走马为“蛟若”,最好的走马是“蛟若聂蛟若”——走马中的走马。他们形容好走马走起来“像流水一样”,这一种步态寓意着马和马倌的智慧。水跟火是蒙古牧民心中的圣物,他们至今恪守着成吉思汗规定的戒律:不许往河水里扔脏东西,不许在河水里洗衣服与撒尿。河是母亲,河水就是母亲的身体。牧民们告诉我,每一座火里都住着一位火神,他们虔诚的神情表示这是不可怀疑的,“火神是一位女性神灵”。
草原的星星漫无边际,根本不按星座排列,好像什么人把桶里的星星碰撒就不管了。星星从坚硬的夜色里钻出来,看大地发生过什么事情。但它什么也看不到,漆黑的夜色里,草在安眠,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静悄悄地流淌。星星更看不到草原上的小树。小树若要长大让星星看得见,要过许多年。
今年6月,我们清晨从湖南长沙乘机,途中转机、候机,赶到赤峰时,已是晚上9时。虽然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内蒙古依然是一个遥远的地方。
原野老师(来前我们就知道,熟人圈都这样称呼鲍尔吉·原野)候在酒店大堂,脸上漾着温蔼的笑容。为了给我们采访作“向导”,他特地从辽宁回到了故乡。
在路上,我们温习着鲍尔吉·原野的文字——那些以细腻、温暖、深情的笔触,描摹着大草原的美与善,并赋予大自然的一切以生命和灵魂的文字。同为蒙古族著名作家的席慕蓉形容他是“草原上游走的银匠”,“以缓慢却深沉的錾刻动作,刻画出了游牧民族永恒的真相”。
此后数日,原野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令我们深受感动。我们感受到了这位蒙古族汉子的纯朴、率真、爽朗,感受到了他对故乡深挚的热爱。循着他的文字,我们穿行在大草原上,领略她的辽阔与深邃,探访草原各民族闪光的新生活。
“把闹铃设到4时20分,最迟5时出发!否则我们就会错过草原最好的景色。”
遵循原野老师的“指令”,一连几天,我们成了早醒的夜莺。也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赛罕汗乌拉山上怒飞的云雾、澎湃的风涛、喷薄而出的红日,看到了早晨5时阳光下草原的壮美。
刚升起的旭日,把草原照得宁静而澄明,远方铁灰色的山影连绵起伏,使一望无垠的草地更显深邃。
我们赶巧碰上了一场草原牧民壮阔的“远征”。每年6月中旬,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的牧民们就会赶着自家的牛、羊、马,从家附近的冬营地前往草原深处的夏营地,直至9月或10月归来。这就是草原上的一件年度盛事——“转场”。
蓝天白云下,绵延起伏的草原上,一队队畜群在牧人的驱使下,争先恐后往前赶,一拨接一拨,似乎永无穷尽。站在高处俯瞰,接连不断行进着的牛群、羊群、马群和牧人好似绿地上的河流,像是从历史的深处流淌而来,浩荡地奔向远方的未来。
2022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我国首个入选的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首个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
它的核心区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旗与区县同级,苏木与乡镇同级),总面积达500万亩。在核心区,每年3月1日至6月15日实行季节性休牧。放牧期间,天然草原牧草产量与放牧饲养牲畜数量保持动态平衡,以实现草畜平衡。
今年,参与游牧迁徙的牧民有1200余户,牲畜12.8万头(只、匹)。他们从冬营地定居点分期分批出发,沿着海哈尔河、苏金河、达拉尔河及其支流,奔赴乌兰哈达、雅图特等6个夏营地。近的营地距离几十公里,两三天即可到达;远的上百公里,要走上5天。
牧民骑着马或摩托车,手持长鞭赶着自家的牛羊前进。草原上,时晴时雨。迁徙路上唯一能遮风挡雨的,是用来运输的车辆。从前牧民们用来运输家当的勒勒车,已升级为皮卡车、小货车、小轿车。
19岁的蒙古族女孩海日罕今年从赤峰蒙古族中学高中毕业,欢欢喜喜地和爸爸、妈妈、姐姐、姐夫赶着家里的40多头牛去夏营地。
这是她每年的期盼。“我很喜欢在牧区生活。这里很开阔,比城市安静很多,人自由自在的。”海日罕告诉我们,到达他们嘎查(嘎查与村同级)所属的夏营地最快要两天一夜。夜里无雨,她与家人便睡在草地上,下雨就宿在车里。这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海日罕一家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少年人如果投身大自然,栉风沐雨,他的生命会像野草一样蓬勃,像树一样顽强,心灵像马一样自由。”
6月14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牧民骑马赶着牛群往夏营地迁徙。
“逐水草而居”,只是草原上部分地区牧民季节性的日子,大部分草原上的人们早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在赤峰市广阔的草原深处,散落着无数宁静的村庄。这些村落都是清一色崭新的房子,或红瓦白墙,或青瓦粉墙,或其他的颜色搭配,在绿茵茵的草地上闪着明丽的光泽。
走!去鲍尔吉·原野《流水似的走马》开篇之作《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中的“索布日嘎”(实际地名为索博日嘎),看看这些漂亮房子里主人们的日常。
赤峰市巴林右旗,是鲍尔吉·原野母亲的故乡。“以前从赤峰市区到巴林右旗需要一天,现在开车只需要1个半小时。”
6月13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赛罕汗乌拉山脚下的包木绍绕嘎查全景。
索博日嘎镇在巴林右旗北部。那些曾经灰尘漫天的土路早已变为平整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村民的家门口。路的两侧,有广袤的草原、浓绿的树、可爱的牛羊,还有一栋栋现代化民居、酒店和商铺,带塑胶跑道、篮球场和足球场的镇中心小学。
畜牧业是小镇的主导产业。“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牛羊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索博日嘎镇党委书记李树军说,借助巴林右旗与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草产业的东风,拥有12万亩草场的索博日嘎成为其中一个项目基地。
在包木绍绕嘎查,2000多亩草场被交给草产业转型发展示范户巴林右旗木仁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全托式生产。百姓们当起了“甩手掌柜”,每亩地只需要出800元托管费,秋天时就可以获得价值1800元的饲草。
辉腾高勒村党总支书记李小军5年前种下的17亩赤芍,今年以每亩30500元的价格被亳州客商收购。去年和今年产的150公斤赤芍角,每亩也有3000元收入。今年,他每亩年均纯收入达到了5800元,比以前种植玉米或青贮玉米高了4倍多。
自2012年至今,索博日嘎镇的中药材种植从几十亩扩展到了4100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变化可大了!”说起近年来村庄的巨变,包木绍绕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委员会主任苏和巴特尔眼睛一下就亮了。
以前大家住的都是土房子,不过四五十平方米,现在都是漂亮整洁的砖房,至少100平方米。家家都有锅炉,冬天家里热乎乎的,不再靠着烧牛粪给土炕供暖。
过去村里一口井,户户挑水喝,现在变成了每家一口井。政府出钱,免费打到36米深,绝大多数人家自个儿不花钱就喝上了干净的地下水。
生产全部机械化。从前的夏天,喂牛喂羊都是人工拌草。四五个人4点多起床,直到中午才能喂完200头牛。现在,一个人,一小时,搞定!
嘎查的3600亩耕地都是旱地,政府打井、拉电、修管道,建起了高标准农田,统一种地、收粮、出售。
2021年,嘎查出租设备等,开始有了集体收入。2023年帮每位村民补贴一半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今年则全额补贴。
别看琥硕芒哈嘎查常住人口只有800多人,这里可有赤峰市唯一一支村级乌兰牧骑。除了歌手、乐手、舞者,嘎查里还有诗人、雕刻艺人。31岁的益德日扎那家里有好多栩栩如生的木雕牛、羊、骆驼和木雕画,都是出自他之手。他的母亲哈斯通拉嘎用蒙语写了1000多首诗,多次获得过自治区、旗级文学奖。
6月16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朝鲁吐镇乌恩奶制品加工厂,工作人员正在包装奶豆腐。
在各个村庄走访,我们总遇到许多年轻的面孔。这些青春的身影,使我们觉得,美丽的大草原愈加生机勃勃。
宇宙地镇很黑村,因为独特的名字,这个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山沟沟里的村子突然火了,成了全国闻名的网红村。年轻人纷纷来打卡,村里顺势发展起了旅游。
2016年之前,村里还没有民宿。这一年,4个30岁左右、读了大学、在外工作过的年轻人回村考察了一番,决定办餐饮、开民宿。
“我们村距离5A级景区阿斯哈图石林景区才70公里,在去景区的必经之路上,可以发展餐饮和住宿等配套服务。”现年38岁的塔拉是4个年轻人中的领头人,他在北京做过食品加工厂的销售,回村前曾在旗里的热水塘温泉园区开过五六年宾馆。
现在,塔拉和朋友们在村里主要做两件事:种植玉米、饲草和甜菜,办餐饮和民宿。
种植业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约8000亩地,30多个村民参与种植,每人每年收入5万多元。村民还可兼顾自家原本的养牛、养羊、种地等事务,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
餐饮和民宿也提供了8个就业岗位,厨师、保洁员、服务员,根据岗位的不同,每个人每个月有4500元至8000元工资。
在年轻人创新创业思维带动下,村里启动了跑马场、餐饮等业务。骑马场的马来自村民,由村里统一运营、规范管理,一个暑假就有两三万游客。去年暑假,一个村民花1.5万元买了一匹马,7天就收回成本。
6月13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赛罕汗乌拉山脚下的包木绍绕嘎查,木仁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耕播种机在作业。
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的牧家乐“绿色心态牧家园”生意兴隆。2011年,29岁的本村青年胡格吉乐从北京辞职回到村里,3年后办起了村里第一家牧家乐。在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下,胡格吉乐的牧家乐规模逐步扩大,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他的牧家乐提供奶豆腐的苏日塔拉图,年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了近5万元。现在,村里有了四五家牧家乐。
羊群从草坡上慢悠悠地走下来,像毛茸茸的瀑布。清澈的湖水,是草原上的明眸。
克什克腾旗的巴彦查干苏木哈登宝力格嘎查,风景美丽。巴彦查干苏木有二三十家牧家乐,规模最大的金秋牧家乐在哈登宝力格嘎查,管理牧家乐的经理苏蕾才28岁。
50个蒙古包一字排开,十分壮观。蒙古包里有104个床位,作为餐厅的蒙古包可以同时容纳165人就餐。牧家乐今年新增了非遗体验区,有射箭、做奶豆腐、搭建蒙古包等22个体验项目。工作人员主要从本地雇佣,牛羊肉和蔬菜从本地购买,越野车体验项目的车和驾驶员也来自本地50多户牧家。
金秋牧家乐的营业期是6月20日至8月下旬。别看才短短两个月,村民们仅越野车的租金和驾驶员工资收入就有32万余元。此外,还有五六十只羊卖给了牧家乐,加工费另算。
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新活力,巴彦查干苏木党委书记德力格尔有系统规划。2023年,他引导苏木成立了旅业协会,上线了“游牧宝”旅游服务小程序。旅游协会规范化管理,苏木有什么文旅资源,牧家乐的位置、特色,在“游牧宝”上一目了然。
德力格尔还想打破内蒙古草原暑期过后进入旅游淡季的常规,开发冬季旅游项目,比如越野、摄影。
他相信,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找准传统草原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古老的草原一定会越来越青春。
鲍尔吉·原野是我从小就十分喜爱的一位作家。鲍尔吉是蒙古族诸部落中黄金家族的名号,原野则是他的名。我为自己民族有一位这样的作家而骄傲。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国原创文学部的一名编辑。当时,部门筹划推出“大风名家散文系列”。我想,一定要找到鲍尔吉·原野。原野老师了解之后,决定把散文集《像神一样生活》放到系列中。这本书上市之后卖断了货,收获了不少好评。
后来,我们策划了《流水似的走马》一书。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到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我很清楚原野老师的采写工作有多么辛苦。有些偏僻的牧业区根本不通汽车,如果能搭个牧民的顺风车就是再幸运不过的了,这个“车”可能是三轮车也有可能是牛车。没有住宿的地方时,在牧民家里凑合也是常有的事……原野老师却不以为意,而是兴奋地对我说:“我现在处于创作的亢奋中,我见到了许多有爱的人,有猎人、驯马师、牧羊人、银匠、接生婆……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让我欢喜不已……”
我最激动的时刻是看他的书稿。《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火的弟弟》《流水似的走马》《我认识的猎人日薄西山》……散文大家气派这类赞叹不再多说,我只觉得耳边轰轰作响,忍不住热泪盈眶。我终于理解了之前席慕蓉老师讲的恨不得给大街上每个人都推荐的深切感受。
原野老师也会给我讲一些作品外的故事。比如在写完《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之后,他讲了吉布吐村和索布日嘎的牧民为他专门举行篝火晚会和赛马比赛的事。
这让他深受感动和震撼,后来也写进了他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领奖词。“一个民族要管好自己的吃、自己的穿、自己的马和牛羊,还要找到自己文化的传承人。它不管这个人长相好看不好看,它需要这个人诚实和爱的心灵记录,同时会用你想不到的方式褒奖你,比如赛马,比如让你痛哭流涕……”
在稿件创作快要收尾的阶段,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陷入了困境。除了符号化、表面化的蒙古图像外,什么样的设计才能体现书中的草原灵魂?一筹莫展之际,原野老师的父亲、已90岁高龄的蒙古族翻译家那顺德力格尔老先生为此贡献了点睛之笔:为书名和辑名题写了蒙古文书法。
那顺德力格尔先生写“胡四台”和“父母亲”时,原野老师觉得蒙古文似乎比汉文内容多,便问父亲。那顺德力格尔先生解释,是“祖上(复数)住过来的故乡胡四台”和“亲爱(可爱)的父母亲”。在他的潜意识里,人不该直呼故乡的名字,就像不该直呼爹妈的名字一样,要说明这个地方跟自己的关系。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流水似的走马》榜上有名。与原野老师通电话后,我心中忽然冒出这样一个声音:“让更多的人知道当下草原上还有一群人和生灵是这样活着的,并把他们与天地相通的大爱传递给世人,也是长生天授予我的使命。长生天保佑所有诚实和善良的人。”
(作者为副编审,《芙蓉》杂志社活动策划执行部部长,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责任编辑)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就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模范自治区”。70多年来,她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此次在赤峰、通辽采访,行程虽不长,但我们对此感受深刻并深深为之感动。
赤峰、通辽的多数村庄,都是以蒙汉为主的各民族融合杂居村,在村里采访时问起各族人之间相处的情况,总听到村干部和村民异口同声回答:我们这里各族一家亲,不分彼此,没有隔阂。
从旗到苏木,我们看到的也是汉族干部、蒙古族干部和其他民族干部相处融洽的氛围。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能在汉语和蒙语之间自如切换。
巴林右旗大板第一中学是一所以原民族语言授课的普通高中。在索博日嘎镇采访时,我们听这所学校的校长刘晓波(汉族)非常自豪地说起他的学生们。他说,蒙古族家庭的孩子除了普遍体育优长外,还有许多特别优秀的品质:质朴、真诚无伪、孝顺、懂礼、守纪律……所以他们的学校人才辈出。
入夜,华灯璀璨,赤峰市政府门前恢宏的玉龙广场歌舞喧阗,成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竞相绽放的舞台:汉族的大鼓、高跷,蒙古族的呼麦、马头琴和蒙古舞,还有满族秧歌、朝鲜族长鼓舞,把我们看得如痴如醉,心潮澎湃。
内蒙古很大,内蒙古有大美。这美,不光在雄阔壮美的风光,旖旎多姿的文化,更在各民族相亲相爱、水融的人间真情。
要领略这里的大美,你可以作深度游的旅人,也可以作“卧游”的读者——鲍尔吉·原野等作家的作品,对这片大草原上人类与自然的灵魂、精神,作了细腻深挚的描写。